濉溪信息社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军委制定接防香港方案,忽视了武力准备,邓小平沉着脸说了2句话

2022-09-30| 发布者: 濉溪信息社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...
途虎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前言:

在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有这样一幕场景,香港回归当天的升旗仪式上,杜江扮演的升旗手,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国歌的奏响。

就在这紧张又激动人心的时刻,杜江突然咽了一下“口水”,不过这个动作并非电影的艺术手法,而是呈现了香港回归当天发生的真实情况。

杜江扮演的人物原型,正是升旗手朱涛。他咽下的那口也不是普通的口水,是因为紧张和兴奋流出的鼻血。

在这个香港回归的神圣时刻,与朱涛同样兴奋的,还有十几亿中国人民。

因为从这天起,英国对香港长达百年的统治,彻底宣告终结,中国终于收回了香港的主权。

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和平的表象,中英两国的交锋暗藏刀锋,只是被一个人轻而易举地化解了,这个人就是邓小平。

1992年,当邓小平看了香港的接收方案后,神情显得异常严肃,随后便对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,说了两句话。

正是这两句话,让刘华清如梦方醒,为香港的回归制定了另外一种方案。也正是因为这个方案,英国才彻底不敢搞小动作,乖乖将香港还给中国。

那么,邓小平当时究竟说了哪两句话,香港回归的背后,又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呢?

让我们从1974年开始说起。

香港与邓小平的缘分

1974年5月,刚刚卸任的英国前首相希斯访华。

虽然此时的希斯已经不是英国首相,但在他担任首相期间,中英关系有了飞跃式的提升。

为了表示对希斯的欢迎,周总理特意派邓小平作为代表前往机场迎接。

第二天下午,毛主席、周总理与邓小平等人共同会见希斯,毛主席还破例为希斯安排了仪仗队。

按照当时的惯例来讲,只有现任首相才会安排仪仗队迎接。希斯刚刚败选三个月的时间,若是安排仪仗队很可能会引起现任首相的不满。

“我不怕得罪人,我是支持你的。”

毛主席说完这句话后,希斯也开心地笑了起来,整场会谈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在会谈过程中,毛主席突然转头向旁边的周总理问道:“香港还剩多久到期。”

“到1997年结束,还有23年的时间。”

听到周总理的回答,毛主席对希斯说道:“到时候香港怎么处理,现在谈还有些早,到那时再说吧。”

随后用手指着邓小平说道:“那就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了。”

邓小平没有任何表态,但却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。他明白香港必须回归祖国,这是他的责任,更是他的使命。

在此之前,邓小平就已经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1920年,当时他才刚刚16岁,要前往法国留学,船只路过香港时停留过一段时间。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,也是他最为震撼的香港之行。

虽然在此之前,就已经知道这里是英国租界,可当邓小平亲眼看见香港人的生活后,还是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力。

明明是中国的领土,却到处都有英国的军队和警察驻守,制定着针对中国人的不平等规则,却用压榨来的钱建设英国。

看到被分裂的祖国,看到饱受欺压的同胞,邓小平只能将着眼前的一幕幕景象,牢记在心里。

9年之后,第二次途经香港时的邓小平,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革命领导人。这时的香港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,虽然经济比之前好了不少,可中国人依旧被英国侵略者所歧视。

此后的时间里,邓小平曾三次来到香港。每一次来到香港,希望香港回归的愿望,就会更加强烈一分。

直到毛主席会见希斯时的一指,邓小平知道,香港回归终将不再是一个梦。

从此之后,邓小平有了一个朴实又令人心酸的愿望:好好活着,等香港回归后去看一看。

1983年国庆期间,在面对港澳同胞观礼团时,邓小平用期待的语气对大家说道:

“我希望能够活到1997年,活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。”

1987年,会见日本访华团时,邓小平对日本友人说道:“我想尽可能地活到1997年,亲自去香港看一看。”

1990年,会见李嘉诚时,邓小平同样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我想活到1997年,就是想等到香港回归,到属于祖国的香港上看一看。”

1992年前往深圳视察,已经有88岁的邓小平站在深圳皇岗口岸一侧,目光复杂的遥望对面的香港。

很多个重要场合,邓小平都会提到自己魂牵梦绕的香港,也都会表达自己想活到香港回归祖国的愿望。

可惜的是,他最终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。

在邓小平最后的日子里,唯一支撑他坚持住的动力,就是越来越临近的香港回归日期。

或许是知道自己无法踏上香港的土地,邓小平向自己的亲人嘱咐道:“把我的骨灰撒向大海,我要随着海浪去看看香港、台湾和澳门。”

1997年2月19日,邓小平永远地闭上了双眼。

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,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,香港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,英军撤离时,就连餐具都擦得锃亮。

邓小平期待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,可他却已经无法看到这一切,只能由他的妻子和女儿,代替他完成未了的心愿。

不过英国可不是什么善良之辈,之所以愿意将香港归还,完全是因为邓小平寸土不让的强行态度,以及他精准的决策和判断。

撒切尔夫人访华

上文提到过,自从英国前首相希斯访华后,邓小平开始着手于香港回归前的准备。

第一次鸦片战争后,当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香港岛及鸭脷洲被割让给了英国。

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再次战败,被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九龙半岛(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)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,受到英国管治。

1898年,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,被迫将深圳以南总计975.1平方公里的土地,租给英国99年,这片土地被英国称为“新界”。

这3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,整个香港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。而在1997年即将到期的,正是最后签订的关于“新界”的条约。

由于这3条条约都是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,完全属于不平等条约,所以借着“新界”到期之际,我国决定彻底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。

但英国向来喜欢靠扩张殖民地获得财富,他们已经在香港尝到了甜头,自然不肯轻易放弃。

在察觉到中国的意图后,许多香港的投资人纷纷选择观望态度,英国政府只能尽快派人了解中国的底线。

1979年,任期最长的香港总督麦理浩访华,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。

谈到香港问题时,麦理浩希望中国可以同意继续租借“新界”。对于这个要求,邓小平似乎早有预料,直接拒绝了麦理浩的请求,并请他告诉英国政府:

“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,领土主权没有讨论的余地。”

“不论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收回香港,都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,更不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。”

“香港可以继续走资本主义路线,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并不冲突。”

邓小平的态度传回英国后不久,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就进行了访华,并向邓小平提出一个疑问:

“中国政府,如何让香港继续现在的繁荣和稳定?”

这问题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,其实是在告诉邓小平,中英两国体制不同,香港在英国的治理下能如此繁荣,如果接受中国的管辖,香港很可能会因为制度上的改变,而出现一系列负面现象。

但对于这个问题,邓小平早就胸有成竹:

“就像我同麦理浩总督说得那样,香港的政治体制不会改变,可以一直走资本主义道路,投资人也不用担心会受到损害。”

邓小平的回答,也是在侧面传递一个信息:为了收回香港,中国已经考虑到所有情况,并且制定好了长期可行的方案。

时间一到,香港必须回归祖国怀抱。

没过多久,前首相希斯再次访问中国。邓小平也与希斯谈起了香港问题:

“如果不把香港收回来,我们所有人都无法交差。”

“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,早就应该被废除了。”

“如果英国政府同意,我们可以采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。”

不久之后,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果然带着谈判的目的,来到中国。但她并不抱着想归还香港的态度来的。

1982年9月24日上午,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中,素有“铁娘子”之称的撒切尔夫人,见到了铁血伟人邓小平。

撒切尔夫人不知道的是,这次会晤,是她输得最惨,也是“摔”得最惨的一次。

会谈过程中,撒切尔夫人一再坚持三条不平等条约的有效性。针对她的态度,邓小平也坚决地回击道:

“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,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。1997年,中国将收回香港。”

看到邓小平的态度,撒切尔夫人开始以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由,声称中国无法将香港治理好,只有在英国的通知下,香港才可能继续繁荣。

会谈到最后,撒切尔夫人竟说道:“如果中国执意收回香港,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,英国不会和平归还香港。如果有必要的话,英国不介意发动暴动或战争。

当时英国刚刚获得马岛海战的胜利,撒切尔夫人想借着这个势头,对中国施加压力。

但这一招明显对中国没有效果,早在1949年,英国不听中国警告,执意在我军的长江军事禁区刷存在感,结果紫石英号被我军击中搁浅,其他赶来营救的军舰也都被击退。

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威胁,邓小平依旧态度坚决地回答道:

“既然中国想要收回香港,就已经预测到所有可能性,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,中国将改变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。”

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,如果英国不同意和平解决,中国也不惜动用武力,甚至有可能提前将香港收回。

也不知是想到了紫石英号军舰,还是想到面前的邓小平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,撒切尔夫人对这一问题最终没有再过多谈论。

会谈结束后,谈判失利的撒切尔夫人,不小心摔到外地,瞬间就登上了各大新闻板块的头条。

在大家的猜测中,中英两方的谈判也逐渐拉开了序幕。

多次交锋,胜利在即

撒切尔夫人访华结束后,中英双方都发表声明,宣告即将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。

得知这一消息后,香港各界都在思考,一旦回归祖国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。

邓小平知道大家的思虑,特意在两会过程中,对港澳地区的代表承诺道:

“香港会以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回归到中国版图中,如何治理香港,谁来担任管理者,都由香港人民自己决定,中央只会派出军队,也不需要香港承担任何军费。”

与此同时,中国开始着手拟定相关草案。

但英国方面却不肯配合谈判,经常采取各种理由拖延谈判。直到中国向英国下最后通牒:

如果英国继续用不谈判的方式回避香港问题,中国将在1984年9月单方面宣布拟定好的方案。

两国之前刚发表谈判解决的声明,如果真的让中国单方面宣布草案,到时英国只能捏鼻子同意所有条款。

直到这时,英国才终于派人来到谈判桌前,与中国共同讨论关于香港的相关问题。

不过在看到香港回归无法避免后,英国又开始偷梁换柱,提出用主权换治权的主张,决心不将管理权交给中央政府,而是交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,给出的理由则是怕香港人民不喜欢。

从表面上看,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权在中央手里,交给香港就等同于交给了中央。

可若真的同意了英国的方法,无形中就将香港分离出去,不仅没有彻底收回香港,还为英国插手香港的治理埋下隐患。

归根结底,英国还是不想将香港主权移交出来,但又怕中国真的翻脸,这才想出这种办法。

一连几轮谈判下来,英国都没能在主权问题上与中国达成一致,谈判一时间陷入僵局。

不久后,邓小平托希斯给撒切尔夫人带去一句话:

“不要把路走绝了,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心,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。”

解决了主权问题,中英继续恢复谈判。但英国明显还不死心,仍然试图破坏中国领土主权,继续在一定程度上管理香港。

除此之外,英国最抵制的问题,就是中国驻军问题。

一旦中国真的在香港驻军,不论英国后续想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染指香港,都会以失败而告终,所以不论中国如何据理力争,英国都不同意中国军队进入香港。

理由还是老一套,担心香港人民害怕,担心影响香港的经济和发展。

可如果连军队都不能驻扎,如何证明中国已经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?又如何保证英国不会继续插手香港事务?

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,在香港驻军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。为此邓小平专门召集了港澳地区的记者,表明中央在香港驻军的决心和必要。

谈判进行到这里,英国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都落空,最后不得不按照中国的要求商谈过渡及接收问题。

22轮谈判过后,中英双方终于达成共识。

1984年12月18日,撒切尔夫人亲自来到北京,在《中英联合声明》上签下自己的名字。

在距离“新界”租期还剩13年时,中国终于收回了属于自己的领土,这个被英国统治百年的地区,终于一步一步走向祖国的怀抱。

不过邓小平并没有掉以轻心,他深知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,香港一日不回归,就有可能多一分意外。为了杜绝任何分裂中国的黑恶势力,中国必须做出万全的准备。

事实证明,正是由于邓小平这一高瞻远瞩,我国后来才得以顺利收回香港。

两句话消除潜在危机

1992年,随着香港回归日期的临近,中央军委制定了一套接管方案。在邓小平的询问下,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,将方案拿给邓小平审阅。

没想到看完方案后,邓小平却沉下脸来,直接说出两个字:软了。

这个软,指的是接管方案的方式不“硬气”,方案内容只有和平接收香港一种情况。

而香港是否能够和平接受,取决于英国是否配合。如果英国突然撕毁协议,如果英国拖延时间执意不与中国交接,以和平接收的方案根本无法应对。

为了香港能够顺利回归,邓小平便对刘华清刘华清说了两句话:

“首先,我军必须要考虑到武力准备,并根据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备案,光有和平接收这一条显然是不够的。”

“再有就是,1997年7月1日一到,不论英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,我军都得立刻进入香港。”

邓公的话言简意赅,那就是即便动用武力,我军也要在1997年7月1日这天收回香港。

其实在深圳解放时,解放军第44师就在河边待命。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,所有官兵就会进入香港地区,趁着士气将香港一并解放。

恰在这一年,英国的紫石英号刚被我军击败,面对香港的英国守军,解放军有极大信心能够战胜。

当时的香港总督葛洪亮,已经失去坚守的勇气,一再向英国国内报告,声明香港的守军不可能战胜解放军。

可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不高,许多领域都被其他发达国家封锁,想要发展十分困难。

可香港属于英国租借,所以其他国家的封锁不起作用。想要与外界交流,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,可以将香港当作一个窗口。

考虑到这一点,毛主席才没有下令收复香港,在之后的发展中,英国也确实给我国提供了许多帮助。

但错过了这次机会,想要再次收回香港就只剩1997年,这一次机会了。

所以,让香港顺利回顾,不仅仅是本人的经历,还是毛主席递交给他的担子,更是历史赋予邓小平的重任。

有了邓小平的指示,中央军委迅速开始训练驻港部队。1993年,根据新改好的驻军方案,军委会在组建驻港部队时增加了兵力,挑选的战士都是军中精锐,只为保证香港的顺利回归。

没过多久,邓小平打算武力接收香港的消息走漏出去,英国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搞小动作,只能利用舆论的力量,企图抹黑中国政府。

对于各种阴谋阳谋,邓小平的解释只有一句:

“部队进入香港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,不会干扰到百姓的生活,更不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。如果英国继续阻挠,中国将以武力收复香港。”

可惜的是,香港带给英国的好处太大了,这块嘴里的肥肉英国根本舍不得吐掉。

1997年6月,在距离香港回归不到一个月时,英国不顾中国发出的武力收复香港的警告,铤而走险将军舰开到我国海域,想要以此震慑我国,阻止香港的回归。

面对我国的驱逐舰,英国军舰正面开来。为了打击英国的嚣张气焰,舰长下令道:

“不许躲,香港就要回归了,不能助长他们的气焰。”

听到舰长的话,所有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,没有丝毫闪躲。就在即将相撞时,英国的军舰却突然掉头,不再与我国军舰正面相对。

或许是察觉到了我国的强硬态度,英国军舰不再停留,驶出了中国海域。

香港回归

1997年7月1日,伴随着英国国旗的落下,五星红旗缓缓升向香港上空。

中英防务交接仪式上,谭善爱中校用洪亮的声音,喊出了那句激动人心的话:

“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。你们可以下岗,我们上岗,祝你们一路平安。”

到这里,香港正式回归了祖国怀抱,英国在此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,也就此落幕。

但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,隐藏的却是两国之间22次的交锋,以及驻港部队舍生忘死的准备。

更重要的是,在香港回归的全部过程中,邓小平一直用强硬的态度,以及精准的判断,为收回香港保驾护航。

事实证明,英国确实不打算用和平方式将香港交给中国,而是采取各种拖延战术,维护其在香港的利益。

遗憾的是,邓小平本人还是没能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,也没能亲自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。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濉溪信息社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濉溪信息社 X1.0

© 2015-2020 濉溪信息社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